荣成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(荣成海关口岸门诊部)

黄皮书(国际预防接种证书)

2014-08-05 16:41  作者:ITHC.CN   

黄皮书,国际通用的黄皮书是《国际预防接种证书》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了保障入出国(边)境人员的人身健康,防止危害严重的传染病,通过入出国(边)境的人员、交通工具、货物和行李等传染和扩散而要求提供的一项预防接种证明,其作用是通过卫生检疫措施而避免传染。另外,也有可能是指封面是黄色的报告或者文件。
中文名
黄皮书
外文名
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OF VACCINATION
通常含义
国际预防接种证书
封    皮
黄色
 
1、概念
所谓黄皮书,顾名思义,因为它的封面通常是黄色的而得其名。也就是说,世界上除少数国家外,大多数国家都基本通用黄色。所以,提起黄皮书,几乎没有不知道的。
那么,黄皮书的真正称谓是什么呢?黄皮书即《国际预防接种证书》(英文为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OF VACCINATION)。
黄皮书过去被泛指旧中国和法国等政府发表的重要报告书,因为习惯上使用黄色封皮,故有此名。
19世纪末,法国有一本黄皮书,内容是有关法国与中国就修筑滇越铁路进行的交涉。1971年台湾《中国月刊》用私人署名发行过一本《中美关系黄皮书》,封皮也是黄色。该书作者在书末附记中说,白皮书是官式文件,黄皮书是民间文书。
美国有一种国会黄皮书,并非官方文件,乃是一种活页的美国国会议员住址簿。
 

2、字典解释

现代汉语词典 政府、议会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重大问题的文件,封面为白色所以叫白皮书。由于内容或习惯不同也会用其它颜色,如蓝皮书等。
白皮书,是由官方制定发布的阐明及执行的规范报告。
蓝皮书,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综合研究报告。
绿皮书,是关于乐观前景的研究报告。
红皮书,是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
 

3、作用

黄皮书(国际预防接种证书),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了保障入出国(边)境人员的人身健康,防止危害严重的传染病,通过入出国(边)境的人员,交通工具,货物和行李等传染和扩散而要
世界卫生组织标志

       世界卫生组织标志

求提供的一项预防接种证明,其作用是通过卫生检疫措施而避免传染。如果出入国(边)境者没有携带黄皮书,国(边)境卫生检疫人员则有权拒绝其入出境,甚至采取强制检疫措施。所以对于因私出国人员来说,在具备有效护照,有效签证,和经过认证的公证书之后或同时,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条,就是到所在地的卫生检疫部门进行卫生检疫和预防接种,并领取黄皮书——《国际预防接种证书》。
 

4、内容

黄皮书一般印有英文和本国文字两种文字。
黄皮书的封面印有《国际预防接种证书》和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”字样;第一页印有《说明》—霍乱和黄热病有效期及有关使用黄皮书的注意事项;第二页和第三页是《黄热病国际预防接种或接种证书》;第四页为《霍乱国际预防接种或复种证书》;第五页为《其他预防接证书》(包括卡介苗,小儿麻痹,百白破,麻疹,流脑,乙脑等;第六页为《旅行者须知》; 第七页为《预防疟疾》说明;最后一页为《医生须知》。
 

5、有效期

黄皮书的有效期是按疾病种类划分的。对于预防霍乱,黄皮书的有效期为:自接种后6天起,6个月内有效,如前次接种不满6个月又经复种,自复种的当天起,10年内有效。
 

6、办理处

中国的黄皮书统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制。申请人出入国(边)境,需要办理黄皮书,一律由各省,自治区,直辖市的卫生检疫局签发和注射疫苗。
 

7、精神食粮

1963年我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所谓“供内部参考批判”的书籍,主要是西方文学作品。包括《麦田的守望者》《带星星的火车票》《基督山伯爵》等多部名著。这
麦田里的守望者

     麦田里的守望者

些书的封面大多是黄色或灰色的,故称“黄皮书”或“灰皮书”。文革期间,这些书悄悄流传,成为“地下文学”的主要启蒙源泉之一。
黄皮书、灰皮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在精神饥饿的年代里,他们是人们珍贵的高级点心。这些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,以特殊形式翻译出版发行的“内部图书”,给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户,新鲜空气扑面而来,带来了新知。
这些当年以反面教材供批判用的灰皮、黄皮书,曾经在近20年的时间里,在高层干部、知识青年的圈子里隐秘流传,启蒙了一代知识青年,直接催生了朦胧诗派和星星画展等文艺流派的出现。
如今,这些“内部发行”的图书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。但很多当年有幸读过的人,都对那段经历留有美好的回忆,对这些打开他们人生另一扇窗口的书籍心存感激。
时至今日,很多人心中还存有一个疑问:在那个特殊时代里,这些“修正主义”、“资本主义”甚至反动的书是怎样被选出来,被翻译、出版、流通的?
让我们重拾这段历史,听当年参与翻译、选编的老人们,讲讲他们感性的回忆,和理性的思考。
那些黄色的精神之粮
这些书以一种绝无仅有的特殊方式产生和发行,却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
上世纪60年代,《人·岁月·生活》、《带星星的火车票》、《在路上》、《麦田守望者》、《等待戈多》等一批苏联、东欧和欧美的当代文学作品,在一部分青年之间开始隐秘地传阅。这些内部发行的“黄皮书”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。
在一篇“追寻80年代”的口述文章中,作家徐星回忆,他曾经在一个高干子弟的带领下,去过一次位于北京和平门的内部书店。“我一走进去,就惊呆了,那里真是什么书都有,我当时心想,能在这里当一辈子店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。”至今,他仍收藏着一本1962年版的凯鲁亚克的《在路上》。而诗人芒克也曾回忆,1973年,他与一位画画的朋友成立了一个“先锋派”,决定仿照《在路上》一同去流浪。这本美国“垮掉一代”的代表作品,1962年在中国以“黄皮书”的形式出版。
前奏
内部发行的文艺类图书“黄皮书”是在中苏矛盾和“反修”的政治背景之下产生的特殊出版物。
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秦顺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做编辑,参与了“黄皮书”出版的具体工作。依据他的回忆,在1957年、1958年左右,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开始出版一些“内部参考”的文学类图书。
“此书封面和普通书一样,但是不公开发行,有的在封底印有‘内部参考’字样。这些内部图书主要是苏联作品,不符合我们意识形态但在苏联引起轰动的作品,当时还没有欧美的作品。中宣部
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

      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

下令内部参考,不公开发行。比如1957年出版的《不单是面包》。这部分内部图书主要是提供给文艺界、宣传部门一定级别的领导阅读。”秦顺新认为这部分内部参考的图书,还没有用黄色封面,而按普通图书的形式出版,主要是因为当时中苏虽然正闹矛盾,但是还没有决裂。
这应算是“黄皮书”出版的前奏。另外,《世界文学》杂志也加入了这个前奏部分。翻译家高莽时任《世界文学》杂志的编辑,从1959年底开始,他参与编译出版了《世界文学参考资料专辑》。当时参与此专辑出版工作的唐梅也回忆说,《世界文学参考资料专辑》大概从1959年出到1964年,有时一个月出一期,有时两个月出一期。为了出版这套参考资料,他们查阅了大量苏联、东欧的文学类刊物,而苏联《文学报》则是他们主要关注对象和获取苏联文学动态的消息来源。这套文学参考资料,除了主要关注苏联和东欧外,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欧美的消息,主要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家动态和出版动向。
《世界文学参考资料专辑》由时任《世界文学》杂志副主编陈冰夷主持。而当时《世界文学》由中国作协领导,周扬则是时任作协副主席。
陈冰夷也曾回忆说,1959年5月,苏联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,茅盾率团出席了会议。那时苏联文学界对许多问题争论不休,而中方代表团对涉及问题的一些具体作品没有读过,所以周扬他们要了解情况,掌握材料,配合即将爆发的两党斗争。(依据张福生的《我了解的“黄皮书”出版始末》)  1960年前后,“反修”开始。这时,一个由中宣部在新侨饭店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,正式拉开了“黄皮书”出版序幕。会议由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钱俊瑞主持,内容是批判修正主义。秦顺新听过会议的传达报告,记得周扬或钱俊瑞曾说过,“我们中国对苏修的情况是半明半暗,对欧美的情况是漆黑一团”。
新侨饭店会议后,周扬找了一些专家、理论家座谈,要大家对外国文学界发生的大事加强调研,要出反面教材,为文艺界领导提供参考。
60年代初,作协召开外国文学交流会,会议初期的中心议题是西方文学的新现象。四五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对苏联、东欧了解较多,同西方接触极少。这几次会上谈到了英、法、美的一些作品及倾向,例如反映这些国家中青年(尤其是工人)对社会颇为不满的情绪,即所谓‘愤怒的一代’的代表性作品,并决定选几种译出,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出版。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孙绳武记得其中有《往上爬》、《愤怒的回顾》、《在路上》,后来还加上了《星期天晚上和星期日白天》。“这些就是不公开发行,还不作宣传的所谓‘内部书’出版的开始。但当时不称为‘黄皮书’。”
中宣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文艺“反修”小组,经周扬与林默涵(时任中宣部和文化部副部长)研究,具体负责人是林默涵。这个小组主要是起草反修文章,同时抓“黄皮书”的出版。而李曙光则协助林默涵做联系工作,所以“黄皮书”出版后都送他样书,有时他也看清样。“记得看过《〈娘子谷〉及其它》的清样”(依据张福生的《我了解的“黄皮书”出版始末》)。
出版高潮
当时,秦顺新的具体工作是“看材料”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部组织一批人看材料,以苏联和东欧的材料为主,欧美主要是看流派,比如当时在西方引起重视的垮掉派。秦顺新则主要分管
苏联部分。“我们从图书进出口公司订报刊、图书,也和《世界文学》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(后来独立为中国社科院)互相借阅外文材料。大部分的作品直接从外国的文学刊物翻译过来,也有一部分由图书翻译而来。”
一开始的内部发行文学类图书,并没有统一使用黄色封面。“大概出了十几本后,林默涵找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商量,说干脆改个封面,不用普通书的封面,改个单调的颜色,就采用了土黄色。”秦顺新记得大致是在1962年、1963年左右统一使用黄色书皮。“爱伦堡回忆录的第一、二部为普通封面,后面的几部则是黄色封面。”
秦顺新和冯南江一起翻译了爱伦堡回忆录《人·岁月·生活》,“爱伦堡的作品是上面(具体是谁不清楚)提出要翻译的,因为在苏联引起了轰动。”秦顺新说。爱伦堡可谓是自由化的一面旗帜,除了回忆录,他的小说《解冻》也被翻译出版。《人·岁月·生活》是一部历史人文作品,加之原文没有注释,翻译难度较大,所以负责此书编辑的秦顺新自己也加入翻译。
为了提高“黄皮书”的翻译速度,通常由多人共同翻译一部作品,很多翻译者没有署名,或者共同署名。为了保证翻译质量,人民出版社寻找了一批他们所了解和熟悉而且翻译水平可靠的人。秦顺新自己也记不清总共翻译过多少作品。“四清”开始后,他即停止了翻译工作。
在1960~1970年间,因日本文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复活军国主义,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日本的文学作品。三岛由纪夫在自卫队的集会上号召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忠,并当众剖腹自杀。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,即交待有关负责人通知人文社,尽快将三岛由纪夫主要作品译出,让我国社会人士了解这一动向,加强警惕。“人文社组织大专院校日本研究专家,先后译出了《忧国》、《丰饶的海》(三部),以内部发行方式供应有关读者,这是‘文革’后期出版界的一件大事。”孙绳武说。“黄皮书”以小说为多。孙绳武曾粗算过,单是苏联的小说大约共收进80种。也有少部分诗歌和文艺理论。
文艺类图书一般为皮书中的“乙等”,通常出900本。“当时出版社有个花名册,上面是有资格购买、阅读内部图书的人员名单,主要是各地宣传部门和文艺部门的领导,以及个别的名作家。我们按照名单通知他们,出了这样一本书,你要不要,要的话寄钱过来,我们再邮寄过去。”这是当时“黄皮书”的主要发行方式。
“文革”开始后,中宣部变成了“阎王殿”,内部书的出版工作都停止了。“文革”中后期,上海的出版社却开始出版“黄皮书”。据秦顺新了解,这是因为“江青又想看了”,当时上海是“四人帮”的大本营,所以她就让上海的出版社接着出版“黄皮书”。
“文革”后,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继续出过几本“黄皮书”,但是当时的内部书已基本解禁,“黄皮书”的形式已没有必要,不久后就停止了。9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外国文学图书30年的书目,列出了1951~1990年的出版作品,内部书都列于其中。
 

8、标准探究

1983年的某个时期,Sony公司和Philips公司意识到他们的数字化音乐媒体,即光盘,同样能做适当的数据存储工作。举行的讨论和委员会会议直接导致了CD-ROM的产生,它在本质上和今天应用的CD-ROM有着相同的形式。错误校正变得更为强健,这对存在着坏位导致程序毁坏(对应于在音频单轨上导致一个小的“砰”声)的媒体来说是很重要的。数据存储同样必须进行数据“检索”,从而要求能快速索引和定位的系统。“黄皮书”同样提供这方面的内容。
“黄皮书”指定了一种四层结构:
Layer 0------与“红皮书”位结构的定义相同。
Layer 1------指定扇区的布局,包括错误检测码和校正码的应用。
Layer 2------定义了逻辑扇区组织。在进行物理扇区布局的同时,逻辑组织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来调整扇区大小,以适应某种类型软件的要求。
Layer 3------代表逻辑文件组织,以便在各种计算机平台上使文件访问标准化。ISO 9660提供这种组织的方式,它已得到了CD-ROM开发商的广泛支持。
“黄皮书”扩充结构的探究  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发现CD-ROM对于保存他们过去常常存于文件柜的成吨纸张文档是很方便的,且CD-ROM的早期应用强调了文本存储和数据库。原始的“黄皮书”标准对于大多数这种类型的应用是很完美的。但是,文本存储和检索不能用任何类型的方法来驱动该媒体。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出现,一些开发商开始用新方法推行该媒体,这种新方法突破了该媒体固有的性能限制,与此同时,这些开发商向当前的音频和视频存储方式(也就是“红皮书”数据)提出了挑战。将信息传到CD-ROM中的开发商变得更迷恋于多媒体的表现形式------如视频------但他们发现同时播放计算机应用程序并从“红皮书”区访问音频数据是很困难的。激光读取头必须覆盖更大的范围才能检索数据。音轨通常和显示的动画或视频剪辑不保持同步,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,即嘴唇动了但无声音发出,或是叙述滞后于屏幕内容几秒种。播放的多媒体节目就象糟糕的外国电影配音一样,在这种情况下,没有人会对该媒体的潜在性能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这时,Microsoft公司加入到了Sony和Philips公司的讨论中,并建立了CD-ROM XA标准,该标准于1989年得到了采用。CD-ROM XA的主要增强包括物理扇区的重定义,以便包含特殊形式的压缩音频。这种格式的音频能嵌入到运行应用程序的计算机数据------驻留于邻近的扇区------和交插音频间,且数据能被更为快速地访问。这样,发出的单词和屏幕上的嘴唇保持了同步,且节目末尾的音乐强音得到了首尾呼应。
但是,应用扩充标准制作的CD-ROM不能立即被原有的CD-ROM驱动器播放。许多制造商说不能考虑XA兼容驱动器,因为没有为它们开发的软件。CD-ROM节目开发商不想发费时间并致力于制作XA兼容节目,因为没有驱动器能读取它们。
但这种现象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观,且XA兼容性正在变得普通。如果读者正在开发一个不要求多媒体扩充应用的应用程序,则可按照“黄皮书”指引的标准创建自己的CD-ROM母盘。事实上,CD-ROM都是在“黄皮书”的限制下生产的。如果想要优化多媒体播放的性能,就需应用XA约定。但在XA兼容性广泛应用前,读者要记住的是,用户的范围仍会有一定的限制。在CD-ROM XA 标准下使用的音频数据存储压缩(ADPCM),允许较长的单道声音段被录制。在牺牲一些完美CD音质的同时(但仍会较从AM无线电广播收听到的音质强),可制作达到18小时声音的盘片。用于该功能的优秀应用程序能被登录到一张盘片上,该程序是几个公司发行的流行书籍的光盘替代物。如果读者将这种功能和好的声音引导软件相结合,则可在盘片上创建交互式的引用和音频书籍。对于自负的开发商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来说,这或许是很理想的。  “黄皮书”的扩充版本认可两种不同模式的数据存储。  Mode 1------保留了对位敏感的计算机数据,它依赖于在“红皮书”、EDC和ECC中介绍的错误校正方案,但将扇区尾部的值增加了276个字节,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校正。在扇区的开始,一个12字节的同步域和4字节的“首标”(header)允许CD-ROM驱动器识别并连接到该扇区内部的信息。首标和错误校正域减少了可用的数据存储区,这时,每个扇区中的可用数据存储区为2048个字节。
Mode 2------应用CIRC校正方案,专用于不太敏感的数据形式(这时,一或两位错决不影响程序)。
责编: